台北愛情故事

初次發表:2006.07.20於無名小站BBS

(是的,這blog主又在炒冷飯了)

《台北愛情故事》的作者plover可以說是網路小說的開山鼻祖(他的第一篇作品是情色小說《往事追憶錄》)。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應該是二零零一年左右,在優秀網看他的作品的修訂版。前幾天,忽然心血來潮,登入很久也沒有上過的貓咪樂園BBS,從精華區找來《台北愛情故事》再看了一遍。忽然驚覺,兩次的閱讀,已經隔了五年。

五年來,我期待過,暗戀過,失落過,驚喜過,生氣過,愧疚過,無力過。(路人:怎麼講到自己歷盡滄桑似的)。但五年光境過去,我彷彿又回到原點。我還是單身一個人,還是在家裡同一個房間裡打著電腦,還是經常乘同一路線的公車,還是到同一間學校去(還好要唸的學位已不同了),還是會看小說,還是會寫小說。

《台北愛情故事》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一個男生有一個很要好而且很難追才追回來的女朋友,卻因為後來分隔兩地而戀上另一個女生。當另一個女生決定退出的時候,女朋友卻發現了,決絕地和男生分手。三個主角就在寂寞和空虛中渡過了幾年。男生終於按捺不住要找他的女朋友,而女朋友最終還是決定原諒他。男生和女朋友在故事結束時結了婚還有了小孩。而另一個女孩則在天涯繼續闖盪。

故事雖簡單,但配上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台北作為背景,再加上作者的筆觸,就成為了讓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故事。尤其是作者那富詩意的文筆,和對場景的細緻描述,是後來的網路小說裡少見的。

看著文章的時候,想找首國語歌來聽。結果聽了莫文蔚《如果沒有你》。歌雖好,但覺得跟故事不太搭調。畢竟那歌跟小說是相差了十年的作品吧(《台北愛情故事》第一次發表於一九九五年)。我對九十年代初的國語音樂的認識,就僅止於《對你愛不完》,《今年夏天》或是《煙火》而已。

曾經,不,到現在,我還是很想寫一篇關於溫哥華的愛情小說,就像《台北愛情故事》甚至柴門文的《東京愛的故事》那樣。幾年前,還是在用舊筆名的我寫了半個名為《楓城愛情故事》的小說。故事的前半部完成之後,就一直沒有進展。相比起《台北愛情故事》這經典的網路小說,我那篇故事極其量只是中學生的寫作習作而已。現在看來,把溫哥華稱作「楓城」是太矯揉造作了。但《溫哥華愛情故事》這名字不好聽《溫市愛情故事》簡直就像本地中文報紙的標題。單單是想一個標題,已經是大費周章了。我究竟甚麼時候才有機會寫這麼一個故事呢?

或許,到有一天我離開了溫哥華,開始懷念這地方的時候,就會有動力去動筆吧!

一首歌一個故事

我的大部分極短篇小說,都是由流行歌曲啟發的。但我好像從來也沒有試過很有系統地把每個故事的主題曲羅列出來。剛才在餘弦棧看到一篇Sound List,才有衝動想為自己寫一個。

1999-09-12 – 習慣蘇永康 – 如果這是我愛你最好的距離,黎明 – 知道,不知道
1999-12-02 – 仲夏、煙花許志安 – 世紀末煙花
1999-12-20 – 如風(這就是緣)王菲 – 如風
1999-12-28 – 櫻花遍地時李克勤 – 櫻花
2000-02-10 – 失戀通知書陳奕迅 – 傷信
2000-05-30 – 最後一舞:古巨基 – 最後一舞
2000-09-10 – 短短的,就在這一夜之間蕭亞軒 – 薔薇
2001-04-03 – 【失戀太少】陳奕迅 – 失戀太少
2001-07-01 – 【想念你的愛】 :林凡,鄭中基 – 想念你的愛
2002-02-03 – 路過李克勤,黃伊汶 – 來到今天
2002-03-12 – 【愛情餘味】張信哲 – 愛情餘味
2002-04-18 – 演唱會之戀陳慧琳 – 最愛演唱會
2002-04-23 – 「我想見你,可以嗎?」:Long Vacation Original Soundtrack – Missing Each Other
2002-05-28 – 【Leave】孫燕姿 – Leave
2004-03-24 – 【聽不到】五月天 – 聽不到
2004-04-30 – 【怎樣】戴佩妮 – 怎樣
2004-08-23 – 如果他愛她如果你愛我 – 黃耀明
2004-12-27 – 夏夜之願孫燕姿 – 我也很想他
2005-11-23 – 寂寞的人不想睡梁靜茹 – 因為還是會
2005-11-29 – 【戰友】劉浩龍 – 戰友
2006-02-06 – 閉起雙眼,你最掛念誰陳奕迅 – 人來人往
2006-05-19 – 距離莫文蔚 – AM PM
2006-06-21 – 【秘密】張震嶽 – 秘密
2006-09-21 – 【記念】蔡健雅 – 記念
2006-12-12 – 風衣陳奕迅 – 富士山下

(網路小說十年談的個人感想脫稿了,how typical of me…)

網路小說十年談

今天看superdj的板,才知道台灣的紅色出版社已經結束營業了。感覺,像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其實我曾想過寫一本關於網路小說歷史的書(要有作者,讀者,編輯訪問那種報導文學)。看到紅色的消息,讓我忽然有寫關於網路小說的事的衝動。

先此聲明,以下所寫的純屬個人觀點,資料都是個人觀察所得,沒有reference,更別說peer review了。

網路小說開始流行,大概是十年前左右的事。寫於一九九八年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令網路小說衝出螢光幕的畫面,闖進平面出版的世界裡。為這故事出版的,就正是紅色出版社。其後,隨著網路的普及,華文網路小說也愈趨發達。而網路小說的發展,大概可以分作兩條支線:BBS和網站。

—-若不想知道BBS是甚麼的話,就跳過這一段—-

在台灣以外,到九十年代中後期才開始接觸網路的人,大概都不知道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是甚麼。它可以說是網路論壇的始祖(其歷史比World Wide Web還要久)。基本上,一個BBS就是一個以ASCII文字為主的論壇系統(它被設計的時候,滑鼠和GUI都還未普及),主要的連線方式要靠用電話線撥入BBS侍服器。在World Wide Web面世之後,BBS在台灣以外的地區已經日漸式微。而台灣方面的BBS,也轉為以telnet連線。

—-跳完了,回來啊~~~—-

但在九十年代末到零零年代初的台灣,BBS還有一班以大學生及大學畢業生為主的捧場客。大部分的大型BBS也設有Story(小說)板。這些小說板都是連線板,意即在一個Story貼文,在其他BBS的Story板也會看得到。而一些BBS,例如貓咪樂園,另設有非連線的小說板。《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原本發表於成大資訊所BBS。BBS的網路文學就是在這種純文字的環境下成長。除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作者痞子蔡之外,網路小說明星,如藤井樹,九把刀,敷米漿,穹風及布丁都陸續登場。

而網站方面,網路小說網站在零零年代前期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啟動。這些網站有很多是平面出版社所設,或是會與出版社合作,替一些在他們網站貼小說的作者出書。這些網站的表表者,大概有優秀文學網和(轉型前的)優仕網。也有出版社如(紅色出版社)有設有網站專作投稿之用。

網路小說大都圍繞著校園和網路愛情。《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成功令模仿者眾固是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網路小說的主要寫手給讀者是十八至二十幾歲的學生及研究生為主。

網路小說的平面化對於傳統言情小說市場或多或少也有衝擊。出版社開始設有網路小說專屬的系列,受歡迎的網路小說家更躍升為明星級的地位(痞子蔡的誹聞曾經上過聯合報網上版的頭條)。

很多人對網路小說出版的疑問是:明明全文都可以在網上看得到,出書還能賣錢嗎?網路小說出書能賣,主要有兩個原因:有很多人還是不習慣長時間使用電腦螢光幕來閱讀;有部分人是從朋友口中得知「那個故事很好看」,但不熟悉BBS或文學網的運作(或根本不知道那是網路小說),所以買/租/借書便是他們接觸網路小說的唯一途徑。

當然,當一個作者的人氣高漲的話,明星效應也能起促銷的作用。所以出版社也日益注重建立作者的形象。

經過零零年代初的全盛期後,網路小說的產量和影響力漸漸的開始走下坡。因為多了選擇的關係,新一代的大學生對BBS的熱衷程度遠不及他們的學長學姐。在無名小站登記帳號,是為了使用它的相簿和網誌的功能,而不是上BBS。

網誌的興起,象徵著在網路上自我表達的方式改變,大概對網路小說的數量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畢竟業餘的作者(這包括了絕大部分的網路寫手)的寫作時間有限,寫過網誌之後,就沒有時間寫小說了。

因為台灣近年的經濟不景氣,令出版市場整體萎縮,網路小說的出版機會也相對較少了。除了紅色出版結束營業之外,雅書堂也中止了其網路小說的系列。

寫到這裡,好像是要總結的時候。網路小說會逐漸消失,湮沒於茫茫網海和特價書架嗎?這很難說。在網路上,唯一的定律是,沒有一個概念可以持久流行。今時今日大小網誌開得其門如市,但過兩三年後難免會成為明日黃花,從大眾變回小眾。

也許這總結不必太過悲觀。畢竟至今還是有作者和讀者很努力地維持網路小說這個獨特的世界,共同維護著一種特別的文化。

這篇已經很長了,下篇再寫個人感想。

UML Class Diagram of a Romance Story

Okay, so here is a UML class diagram of the story that I’m currently writing:


(click for a larger version of image)

warn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jargon follow.

So, the main characters are modeled as classes, and they are linked together with either one-way or two-way associations (since the story is not sci-fi, there cannot be more than one instance of each character, so all relationships are one-to-one relationships). This diagram works in a similar way of mind maps, and will hopefully help me in better organizing the story.

I am also trying to use story cards to juggle and layout the sequence of events (this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before by various writers), as well as building early prototypes (this story is based on a previous short story). So you see I’m trying to adopt Agile development methods in literary (?) writing.

Is it me or anyone else find it strange to have Chinese characters in a class diagram?

My New Story

My newest long story, 那些錯身以過的愛情, is now posted on my web site. I’ve spent a year writing the story (I’m slow, I know). I don’t think I went through a lot in the past year, but some important things did happen. So, to say the stor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ow I felt would be a blatant lie. What I always want to record are my feelings, not what happened, so you won’t see events that actually happened to me in my stories. :p It’s too dangerous to write real-life stuff, you know.Technically speaking (i.e. in terms of writing skills), the story is an improvement over my past stories (I’m almost afraid to read some of the things that I wrote in the past). But is this story better than my previous ones?  Hmm, I don’t know, go read it and decide for yourself. :p

For those of you who absolutely hates reading off the screen and somehow you’re willing to buy my book (may I offer you a hug?), you may have to wait a while. If the story actually made it to the printing press, that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