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只不過偶爾來同情一下罷了

節錄自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有些親戚來探病,跟我一起來這裡吃飯,每個都和你一樣留下一半。見我若無其事地吃光,就說道:『阿綠真好胃口。我呀,胸口堵著吃不下了。』可 是。服侍病人的是我呀。開什麼玩笑。別人只不過偶爾來同情一下罷了。照顧大小便、除痰抹身的是我噢。光是同情就能解決一切的話,我可以比別人多同情五十 倍。可是大家見我把飯全部吃完,卻以責怪的眼光看著我說『阿綠真好胃口』。大概大家都把我當是拉大板車的驢子吧。他們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了,為何還不明白人 情世故?光是用嘴巴講有甚麼用?最重要是能不能解決問題。我也會受傷的。我也有筋疲力倦的時候。我也有過想哭的時候噢。」

綠的話,讓我很有同感。古時奔喪,若兒子沒有哭的話,就是不孝,為社會所不恥。不禁要問,大家又不是他,又怎知道他沒有因為父親的過世而傷心?

「當他們談論的時候,都只會看表象,才懶得理這中間的內情。」

這是我曾經寫過的一句話,本來是用來形容一般人談論男女感情時的態度,但放在這個context,好像也能應用。

又令我想起在English 12的時候看過一本書,是Albert Camus的”The Outsider”。書中的主角因為誤會(還是自衛?)而殺了人。陪審團相信主角有心謀殺,不是因為案件本身的證據,而是因為主角被發現在案發前,他的母親過世的時候沒有露出哀傷的神情。就這樣,最後主角被判死刑。

究竟人是看不穿表象,還是明知道別有內情,但還是依然故我,只按自己的道德標準去判斷別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