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遊,城市

Buzzfeed的旅遊專欄選出二十六個值得獨自遊歷的地方,並介紹每一個地方的特色,所費,交通以及安全情況。而台北在這列表中位列第一。全個列表包括:

1台北(台灣)
2波特蘭(美國)
3多倫多(加拿大)
4里約列內盧(巴西)
5都柏林(愛爾蘭)
6曼谷(泰國)
7三藩市(美國)
8阿姆斯特丹(荷蘭)
9吉隆坡(馬來西亞)
10聖荷西(哥斯達黎加)
11雷克雅維克(冰島)
12布魯塞爾(比利時)
13約翰內斯堡(南非)
14斯德哥爾摩(瑞典)
15卡迪夫(英國威爾斯)
16墨爾本(澳洲)
17聖伊格納西奧(貝里斯)
18奈羅比(肯亞)
19奧克蘭(紐西蘭)
20紐約(美國)
21瓦爾帕萊索(智利)
22海防(越南)
23蘇黎世(瑞士)
24首爾(韓國)
25暹粒(柬埔寨)
26斐濟

對於我來說,一個適合單獨旅行的城市,要有以下幾個條件:

  1. 交通便利:最好是有一個龐大的鐵路網,如東京或首爾。
  2. 快餐店:一個人的時候,往往都會想吃得簡單快捷一點;快餐或簡餐店的數量和種類同樣重要。
  3. 住宿價錢相宜:單人旅行和集體旅行在支出上的最大分別就是住宿。有些酒店或飯店的單人房只是稍為比雙人房便宜(甚至不設單人房)。所以很多獨行旅人都選擇住青年旅社。

當然,若一個地方是真的值得去,而又找不到旅伴(或是不想有旅伴)的話,無論那地方適不適合一個人旅行,我也是會一個人去的。

 

那麼,在大家心目中,一個適合獨遊的地方會具備甚麼條件?你可有最愛的獨遊城市?

【迴轉】2004。初見台北

那一年的台北行,有很多個第一次:第一次跟朋友出國旅行,第一次帶著數碼相機出遊,第一次寫了遊記,第一次一夜沒睡之後出發…還有,第一次到神往已久的台北。

就如前文所說,小時候的我,已經跟台北結下不解之緣。(?)自從接觸網路小說之後,便決定一定要自己去看一看。碰巧,我有兩個朋友也有興趣到台灣去,加上朋友的妹妹,就成了一行四個人。

到現在,我還很清楚記得我們的行程:

Day 1:中正紀念堂,西門町

Day 2:故宮博物院,天母,淡水,士林夜市

Day 3:敦南誠品,國父紀念館,台北101

Day 4:九份

Day 5:朋友們上陽明山,我脫團跟網友見面和逛圖書展

當時拍的照片不多,也拍得不好。但第一次,總是讓人懷念。

淡水日落
淡水日落
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
九份
九份

照片連結: https://plus.google.com/photos/106857472728015823417/albums/5742654814179885777

 

每一次旅行,都會有一首主題曲。回想起在台北的五天,就會想起同是那個夏天認識的F.I.R的這一首歌。

超越?跨越?

上一篇文章《請勿超越黃線》的標題,當然是源自月台邊的黃線。

前陣子在香港海洋公園的時候,我還很煞有介事的拍了這麼一張照片:

 
但當我看年前在台北拍的照片,卻發現台北捷運站是寫「請勿跨越黃線」:

 
的確,一個人要「超越」在地上的一條線,聽來有點怪怪的。但為甚麼在香港到處也是這樣講和這樣寫呢?

因為故事發生於台北,所以理論上標題是寫錯了。但既然貼都貼了,也就由它吧! XD

台北補完之旅札記 – Day 4

又是在飯店用過早餐之後,就開始了最後一天,緊湊的行程。

那天的主要目標就是到重慶南路書店街去買書。在香港售賣的台版書,價格往往是台灣定價的4/3倍,若再加上在台北書店有的折扣的話,差距就更大了。

重慶南路的書店店面大都比較小,但都有至少兩層。雖然有很多都是專門賣考試用書,但也不乏賣一般圖書的店。當然還少不了大型連鎖書店了。

從近台北車站那端的重慶南路開始一路逛,看到想要的書有打折的時候就買。一輪搜購之後,再加上從南陽街的書店結業減價買到的書,總合買了以下的書:

 

中文經典100句—古文觀止
http://tinyurl.com/2n9a9j
從《古文觀止》中取出一百句名句,再加以註釋和背後的故事

全民搭訕運動
http://tinyurl.com/3yqwse
打正旗號,教人如何結識異性的書

金瓶梅通俗本
http://tinyurl.com/34xv2x
不要因為此書有色情場面而對它嗤之以鼻。它可能是最早的同人誌啊!

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
http://tinyurl.com/mwpcu
在之前的blog有介紹過了

正妹大學宅男社
http://tinyurl.com/2lbxv7
特別難找的書,最後才在金石堂找到(路人:這人果然是又摳又宅啊)

 

結果,我到後來(即是回到加拿大之後)才發現自己還是漏買了好幾本日譯書,和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 orz

算了吧,當時我的背包還真的夠重了。

以悠遊卡上剩餘的錢乘捷運到忠孝新生站,到附近的光華商圈去。上次在台北,因為時間關係,只是在光華商場稍為逛逛。如今原本的商場已經拆卸,商舖都已遷到就近的臨時商場或地舖。

我到了商圈裡其中一家地下商場去,發現裡面的氣氛跟香港的電腦商場幾乎是一模一樣。難道otaku文化,到哪裡都是一個樣的嗎?

商品的款式和價錢,都和香港差不多,再加上沒有甚麼特別想買,所以我並沒有特別的專注地逛。

反倒是以前見過的漫畫店再也找不到了。大概是在臨時商場那邊吧?

回到台北車站,到郵政總局(在台北市內唯一會在週末開門的郵局?)去把給blackerangel的書寄出後,便到新光三越的地下food court(路人:…)隨便買個小吃之後,便到地下街的手信坊去買和果子作禮物。

匆匆忙忙的趕上往桃園機場的國光客運上,我才發覺:我其實是不用這麼早就到機場去的。早到機場的不好處,除了少了時間做別的東西之外,行李寄運得越早,在目的地機場的行李區呆等的時間就越長…

在候機室附近吃了籠蒸菜肉餃。貴雖貴(一百多塊),但還不錯吃。

回程的BR857航班,除了是我第一次乘搭波音777-300ER,以及見到出發時同機的乘客(大概都是從同一家旅行社買的票?)之外,並無甚麼特別。

總括來說,這次台北行,算是到了上次沒有機會去的主要景點。但是在計劃方面還是有待改進,以減少因為找車站或是找路所花的時間(我要一台有GPS的電話!)。

這次旅行的另外一個不足之處,就是沒有吃到太多台灣的地道美食。大概是因為這次是我自己一個人,吃東西的興致驟減。再加上天氣較夏季時潮濕,所以胃口也不佳。

試過在夏,冬兩季到過台北之後,我比較喜歡夏季的台北。主要是天氣較好,下雨的機會比較小,但缺點就是有刮颱風的可能性。不知道春秋兩季的情況是怎樣?

怎樣說也好,我還是會想再到台北以至台灣去的。但下一次大概會花大部分時間在台北以外的地方吧。

問題是,下次會是何時呢?

台北補完之旅札記 – Day 3

不知怎的,在台北那幾天裡,每一次早上醒來的時候,都以為自己還是在香港。

在飯店用過早餐之後,便到台北車站去乘公車上陽明山。在車站北門外的公車站站了好一會,才發現那是相反方向的車站。我到車站裡的旅遊詢問處問過後,才知道我要在南門外上車才對。

早知道先去問一下就好了。一個人臉皮薄,欠主動,就是會為生活帶來很多麻煩。

等了好一會之後,終於上了260公車,往陽明山進發。

在上山之前,我沒有想過要特意到山上的甚麼地方去。經過兩次單人旅遊之後,我發覺自己是個懶得去作詳細計劃的人。大部分時候,我都只會在腦裡有個模糊的大概,然後到了大概的地點之後再上要做甚麼。

結果,我一直到陽明山國家公園下的公車總站才下車。

信步的往北走了一會,在遊客服務中心附近看了看公園地圖,便決定往陽明書屋走去。其實,當時我是不知道陽明書屋是怎麼樣的一個地方。 :p

沿著「S」字形的車路往上走,讓我想起小時候一家人每年重陽節一起步行上太平山。我究竟有多久沒有行山了?在溫哥華住了十幾年,我連幾乎人人也走過的Grouse Grind也沒試過呢。

在路上偶爾會見到迎面而來,正在下山的遊客。因為是平日的關係,一路上的遊客並不多。

天空一直下著毛毛細雨,是小得不用撐傘,但剛好讓我感覺得到那種。

 

也忘了走了多久,終於到了陽明書屋的遊客服務中心。一看之下,方知道原來陽明書屋原是蔣介石前總統的行館,現在開放予遊客參觀。

我到達的時候,剛好碰著一時半的公眾參觀時段。參觀需要有導遊帶領,成人票五十塊,學生票三十。

我憑著我的學生證也能購買學生票。想不到加拿大的學生證到了台灣還是好使好用。 🙂

當天的參觀團有五人(參觀團人數上限五十),除了我之外,都是從南部來的遊客。

導遊嬸嬸不只對陽明書屋熟悉,還對雀鳥和植物都有認識。在沿路上,她額外給我們講解那一帶常見而在其他地方罕見的植物和鳥類。

陽明書屋內不准拍照。所以結果我只拍了書屋大門外的徽號。

正如導遊所說,書屋裡的擺設都很樸素,甚至可以說是平平無奇。但經解說後,就會發現屋裡的間隔和擺設都反映出蔣介石夫婦以前的起居狀況和喜好。當然,這些資料是經別人整理過的,是不是全都是真實就不得而知了。

重點是,保留古蹟文物的重點不在於保留物件本身,而是在於保留古蹟背後的故事。

由導遊帶領著的我們參觀了會客廳,辦公室,臥房,又穿過地庫的秘密通道往後花園去。

一路走著的時候,我都想,在陽明山這地方建這麼一座大屋,大概耗費了不少人力物力吧。

這就是野心家都想追求絕對權力的原因。只要他喜歡那地方,覺得那裡很像他的故鄉,他(或是他手下的人)就能以「商量」的方式來取得那塊地,在那裡建一座行館。

其實,行館和行宮的分別,是不是只差那麼一個字呢?

但是,當那大屋的窗戶都要掛上厚窗簾來防止屋內的燈光外泄,外牆更要塗上綠色作掩護,不讓人知道有這麼一個所在的時候,一切又有甚麼意義呢?

這是人類幾千年來的都參不透的通識題。

 

離開書屋,我決定從東邊的行走道下山。

當我看到那彎彎曲曲往下的行人徑時,心裡不禁想:「○○啦。」(註:「○○」乃廣東話中一個跟跌倒在街上有關的髒話。作者為免被廣管局勸諭,所以以「○○」代替)

行人徑以大石砌成,大部分都是梯級。但每一級也呈不規則的形狀。另一些路段是舖著石頭的斜坡路。因為天雨濕滑的關係,一不小心踏錯腳,還真的有跌倒的危險。路的其中一邊,往往都是垂直的山崖。

那感覺有點像到Wreck Beach去的那條石級路。

好啦,說得這麼危險。其實那行人徑對於久經戰陣,熟悉環境的人來說只是小兒科而已。但對於我這種矯生慣養,不諳地形,再加上有畏高的人來說,這可是一個挑戰。

當時曾經想過走回原路下山算了。但是卻又覺得有點心有不甘,就只好硬著頭皮,一步一步的走下去。遇上特別斜的路段,我都會先用腳尖探一下石塊的表面,再用力踏出每一步。

雖然走得慢,但東邊的行人道路程卻近。我只需半個小時便回到公園遊客服務中心了。所以結論是,上山時應該走東邊的路,下山時走西邊的行車道。

再一次體驗到上山容易下山難的道理。

趕上下山的260公車後,我決定不在山腰的景點停留,直接回到台北市區去。

 

其實,起當初想到陽明山的動機,不就是想到那些聞名已久的山上咖啡店嗎?算了,天氣不好,再加上沒有人陪,咖啡店不去也罷了。

公車開到文化大學,剛好碰上下課時間。等車的學生一擁而上,頓時把公車擠滿。當中有幾個女生也蠻漂亮的(路人:這人還真的毫不掩飾自己的膚淺啊)。我不禁懷疑,我本來是不是不應該到國家公園去,而應去文化大學看…我是說參觀校園啦!

一路上,坐在我後座的外籍人士向他新認識(我猜的)的台灣女性朋友大談他在麻省理工唸書時的趣事。不是我故意偷聽,是他的英文講得太大聲而已。

 

回到台北車站,到地下街吃了個摩士漢堡。口裡嚥著那讓無數人趨之若鶩的摩士漢堡,我卻吃不出一個所以來。吃是不錯吃,但不就是漢堡飽一個嘛。

在香港和台北那幾個禮拜裡,我都有種食不知味的感覺。吃的時候會分辨得出哪樣好吃,哪樣不好吃。但吃過後對每家店的印象都是模糊不已,說不出個所以來。

是人大了(路人:是老了),所以對食物的要求降低了嗎?

 

回到飯店,洗了個澡之後便再出動,乘捷運到中山站,到地下書城去。

地下書城的面積頗廣,由中山站地下街一直延伸至雙連站地下街。裡面的書籍以種類或出版社分類,絕大部分為特價促銷品,或是有點損壞的(英文書店稱這些書為”hurts”)。

我忽然看到一本叫《思念不只三天兩夜》(還是《相擁時,或許可以找到愛情》?我忘了)的書,作者是深霧。翻了兩翻,情節和人物描寫都很不錯嘛,兼且有特價,為甚麼會沒有人買這麼可憐的呢?

咳。好啦,不玩了。

我在另一個舖位看到鄧潔明著的《孤男寡女》(雖然這是香港出的小說,但我卻沒有在香港見過),拿了一本在手中,在舖裡逛了一會,再在收銀台等了半晌。由始至終,收銀員都是不知所蹤。我和一個一臉茫然的男顧客對望一眼之後,便把書歸還到書架上。

真是的,整間舖的書被人偷走,也不會有人發現吧?

 

傍晚,我到劍潭站跟Daiquirri(在BBS出現過的人,還是用id來稱謂比較好?)見面。上一次見面,跟huey一樣,也是大概兩年半前,但地點卻在地球另一邊的多倫多。

我和她先到士林夜市的觀光市場去。上次去台北的時候,也到過那裡吃晚飯。我買了一杯蜂蜜蘆薈之後,在市場裡繞了一圈。

Daiquirri問我,覺得香港的食物好吃還是喜歡台北的小食。

我想了一想,回答說道,我不太能夠比較,因為香港的夜市食物文化在我懂事之前的年代早就被取締趕絕了。

我想,在香港吃喝的優點在於選擇多元,甚麼國家地區的菜也有,雖然沒有幾間是真正地道的。 :p

逛了一圈,因為我們都不太餓的關係(之前真的應該在陽明山上便早一點吃午餐),結果我只買了個大腸包小腸,一邊咬著,一邊往士林夜市另一個方向走去了。

在甜圈店買了個donut之後,我們到了Starbucks喝咖啡。

無論是在溫哥華,香港,台北,多倫多,或是西雅圖,Starbucks的裝潢設計還真的是一模一樣。

我們在二樓找了個位置坐下。我和Daiquirri的對話大都已英文進行。每次我企圖跟她講國語的時候,她都會笑,說我的口音很奇怪。 orz

兩個小時裡聊了很多,工作,未來,在北美洲的生活,還有一些無聊的瑣事。

朋友就是這麼奇怪的一回事,合得來的朋友,即使只曾親身見過兩次面,也可以隨意的聊天說地。合不來的朋友,即使認識了十年,還都只是泛泛之交。

 

獨自回到台北車站的範圍後,我到了眾多旅遊書都有提及的光南大批發去。

我沒有在樓上的文具部逗留,主要都是看看有甚麼唱片影碟可買。

結果,我買了孫燕姿的《完美的一天》(特價九十九,感覺有點可憐…),以及兩片三十九塊的電影:《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和《北非諜影》(對,是Casablanca,Humphrey Bogart演的那一齣)。

買了唱片之後,卻來不及去書店,只好留待之後的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