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中最幸福一刻

旅程中感覺最幸福的一刻,不是拍到漂亮的夜景,也不是買到限量版商品,而是…

晚上十時,從北海道坐了九個小時火車的我,終於在東京站附近的飯店放下了行李。然後,我覺得有點餓,想吃咖哩飯。

披上外套,我到街上去。雖然東京沒有北海道的冷,但我還是有覺得一點寒意。

在飯店附近的商業大廈群走了一圈,我卻找不到任何咖哩店的蹤影。往北邊日本橋的方向走去,當我見到街上兩邊林立的卡啦OK,我就知道找對地方了:有夜店的地方,都會有松屋快餐店。果然,走了兩個街口,便找到一家松屋。

 

松屋基本上是我到日本旅遊最常吃的餐廳。這箇中原因包括點餐簡單(只需從機器買票),價錢廉宜,服務快捷…但最重要的是,我很喜歡松屋カレー的味道。 XD

圖片來源: http://www.matsuyafoods.co.jp/menu/curry/cry_original_gyuu.html

當我跟朋友說我愛吃日式咖哩,很多人的反應是:日式咖哩?甜咖哩嗎?

日式咖哩不一定是甜的。在日本,很多食肆都有賣咖哩,但每家店的味道都不相同。松屋的咖哩偏鹹,也帶點辣味。除了偶爾會找到幾片碎牛肉之外,咖哩本身沒有其他配料。

 

踏入松屋後,我沒有多想便買了咖哩+牛肉蓋飯的票,價錢為530円(但因消費稅提高了的關係,現已漲價至560円)。沒有幾分鐘,店員便把飯和味噌湯端了過來。

滿足地吃著飯的時候,我想,在旅途中吃東西不一定要吃名貴稀有的,只要在餓了或是純粹想吃東西的時候能吃到自己最愛食物,就是幸福的事了。

獨遊,城市

Buzzfeed的旅遊專欄選出二十六個值得獨自遊歷的地方,並介紹每一個地方的特色,所費,交通以及安全情況。而台北在這列表中位列第一。全個列表包括:

1台北(台灣)
2波特蘭(美國)
3多倫多(加拿大)
4里約列內盧(巴西)
5都柏林(愛爾蘭)
6曼谷(泰國)
7三藩市(美國)
8阿姆斯特丹(荷蘭)
9吉隆坡(馬來西亞)
10聖荷西(哥斯達黎加)
11雷克雅維克(冰島)
12布魯塞爾(比利時)
13約翰內斯堡(南非)
14斯德哥爾摩(瑞典)
15卡迪夫(英國威爾斯)
16墨爾本(澳洲)
17聖伊格納西奧(貝里斯)
18奈羅比(肯亞)
19奧克蘭(紐西蘭)
20紐約(美國)
21瓦爾帕萊索(智利)
22海防(越南)
23蘇黎世(瑞士)
24首爾(韓國)
25暹粒(柬埔寨)
26斐濟

對於我來說,一個適合單獨旅行的城市,要有以下幾個條件:

  1. 交通便利:最好是有一個龐大的鐵路網,如東京或首爾。
  2. 快餐店:一個人的時候,往往都會想吃得簡單快捷一點;快餐或簡餐店的數量和種類同樣重要。
  3. 住宿價錢相宜:單人旅行和集體旅行在支出上的最大分別就是住宿。有些酒店或飯店的單人房只是稍為比雙人房便宜(甚至不設單人房)。所以很多獨行旅人都選擇住青年旅社。

當然,若一個地方是真的值得去,而又找不到旅伴(或是不想有旅伴)的話,無論那地方適不適合一個人旅行,我也是會一個人去的。

 

那麼,在大家心目中,一個適合獨遊的地方會具備甚麼條件?你可有最愛的獨遊城市?

墨爾本印象

看棧主介紹康泰旅行社在墨爾本拍攝的廣告短片(或作「微電影」),確是有把墨爾本的風光拍攝下來,值得一看。

 

我的觀後感(有雷):

  • 喜歡旅行的人(而不是「放假時想離開香港一下」的人)真的會想跟旅行團嗎?
  • 就算歌曲好聽,也切忌在片中不分場景不斷播放
  • 導演是有心引導觀眾以為女主角跟導遊是會有感情發展的。但如YouTube上的留言者所說,若導遊追走了女主角,會給人有欠專業的感覺吧?(男生們可能不會讓女朋友獨自參加這旅行社的團了 XD)
  • 時下好像很流行製造這種「期望管理」的驚喜(即是讓對方失望,然後再突然送上喜訊或禮物)。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相對的心情反差確是會讓對方感到更加難忘,但這是建立長久互信關係的方法嗎?當片中女主角跟男朋友說「你以後不用再找我了」,男朋友還不立即現身或說明真相,膽子還不小。難道他不會怕她心死了,哄不回來?
  • 飾演女主角的王敏奕蠻漂亮的。 :p 但在旅行的場景中,她的妝化得略嫌太濃了,減少了在旅行中的感覺
  • 至於片中那古董相機的問題,請看棧主的分析

 

因為參加學術會議的關係,我六年前曾到過墨爾本,逗留了幾天。我對那地方頗有好感。它是個多元,悠閒的城市(後者可能與旅行者的心情有關XD),天氣好的時候的風景很漂亮。這些特點都跟溫哥華有點相像。所以2011年墨爾本代替了溫哥華成為世界最宜居城市,讓我一點也不意外。

片中介紹過的Flinders Street Station
St. Kilda Beach
Melborne Tower上的晚霞

看著短片中那些我到過的地標和名勝,我只是想,甚麼時候有機會再去澳洲呢?

 

當年的旅程總結:http://blog.deepmist.net/archives/183

一人遊:你是台灣人嗎?

在大阪的飯店裡,我遇到一件有趣的事。

有一天早上,我在飯店餐廳吃早餐的時候,聽到一位台灣女遊客和服務員用國語交談聊天。我抬頭看了一眼,但沒有多作其他的反應。

大阪城

不知道是不是我那一抬頭被察覺了,過了兩天的早上,我在餐廳拿著餐盤經過那女遊客身邊的時候,她忽然問我:「你是台灣人嗎?」

我有點結巴的用國語回答道:「我不是台灣人,但我懂國語。」(這結巴倒是跟我那很爛的國語沒有關係;當我在毫無預警地要對陌生人說話時,無論用甚麼語言也都會舌頭打結的)

她聞言說了聲不好意思,然後便結束了這對話。

這倒讓我很好奇,要是我是台灣人的話就怎樣?我當時該主動去答訕嗎?

很多人都說一個人旅行可以認識到來自不同地方的新朋友。但是,我旅行時大都會避免和任何陌生人有太多接觸。一個人在外時總是會有點戒心,說話時都總是有所防範。這樣不乾不脆,說話不盡不實,又如何交朋友?

我在網路論壇上看過這麼一句話,剛好是我旅行的寫照:我去旅行是為了遊玩,不是為了交朋友的。

 

對我來說,她的一句「你是台灣人嗎」卻延伸出另外一個問題:我究竟是哪裡的人?

我在香港出生,受中文為主的教育;小學唸了大半便移民到加拿大,之後求學時期的朋友圈裡大都是香港或台灣的移民;在溫哥華一住就是二十年,沒有回流,住在這裡的時間已經遠比在香港的長得多,但我還是會關心香港的時事。那我算是個香港人?加拿大人?

我的行為舉止,以至廣東話的口音,其實已經和地道香港人有點不一樣了。幾年前,我試過在香港一家高級理髮店剪頭髮(就試過那麼一次而已),初次見面的髮型師見了我沒幾分鐘便問我道:「你是在外國唸書的嗎?」

但在外國人(例如日本人)的眼中,我看來卻不會像加拿大人。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加拿大人應該歐洲裔白人。畢竟,像加拿大這種多種族國家在世界上算是少數。

隨著世界人口的流動性增加,有這種身份疑惑的人大概也會越來越多。

究竟要怎樣去界定一個人是「哪裡」的人?用膚色人種?還是看所屬文化?還是以拿著甚麼護照為準?

 

不過,這問題真的很重要嗎?我就是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既然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為甚麼要把自己硬塞進一個刻板但卻又有一點模糊不清的「身份認同」裡面呢?

一人遊:中日那些事兒

我在日本的時候,正值九月尾聲,中國和日本關係最緊張的那段時間。

因為一個釣魚台,中國大陸反日,打砸搶燒都有了;台灣也與日本生了(低調得多)磨擦。因此,有些華人遊客(不論國籍)會擔心這時候日本人會不會對他們有「特別招待」。

從日本回來加拿大之後,也有兩三個人問過我:日本有沒有排華?

我的答案是:甚麼事都沒有。不論是東京或是關西,都還有不少華人遊客到處趴趴走。

說我在出發前完全不擔心是騙人的,但看到新聞和網路論壇都沒有甚麼動靜就放下心來。以香港傳媒那愛煽風點火的習性,在那時候若有華人遊客在日本被動了一根汗毛,大概就會上頭版了。

人家會來你的地方,就表示人家至少不討厭你的國家。所以騷擾遊客,令人家的好感變惡感,又有何益?(但可惜很多某國人都不懂這道理…)

廣島和平紀念公園 – 和平之火

 

到達日本之後,一如所料,日本人的禮貌態度如昔。當然,細心觀察的話,還是可以分得出真正熱情的招待和職責所在的標準禮貌。

有說,日本人都很含蓄,就算心裡厭惡也不會宣之於口。我不知道我在旅程中有沒有遇上過歧視華人的人。既然不知道,就無謂庸人自擾了。

在日本遇到跟右翼或反中有關的事,就只有在秋葉原街上見到右翼組織的黑色宣傳車在播愛國音樂(這些車經常會在主要車站附近出沒,去得多日本的人大概都見過了),和看到日本報紙報導有幾百人在東京作反中示威(那天我去了Tokyo Game Show,白天都不在東京)。

那陣子在日本電視上的新聞都有報導釣魚台附近的情況和中國方面的抗議活動。我不懂日語,所以不能確定那些報導的中肯程度。

 

過了這一些日子,中日雙方的緊張算是(表面上)稍為和緩,華人遊客大概也都放心去日本了(反之就有點難說)。但是,長遠來說,這問題到底要怎麼解決?

除非兩國本身的情況有根本的改變,這對峙的形勢只會持續。因為誰也不願讓步,主動出擊卻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其實,就算其中一方在軍事衝突中得勝了,除非把對方滅國,否則敗的一方還是會伺機復仇,這問題還是會存在。

兩國人民需要思考的是,即使「己方」把這幾個小島爭了回來,真正得益的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