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網頁的前生

好久沒有登入之後,我在一個月前嘗試登入貓咪樂園BBS之後,卻發現連不上,再試了幾個其他BBS(例如盈月與繁星和狂狷年少)也是不能連線。大概,其他BBS(批批踢除外)陸續關站的時日也不遠了吧?

畢竟時代變了又變(BBS被網路討論區取代,網路討論區被部落格取代,到現在,部落格也被社交網路取代了),只有像我這種老人才會察覺到BBS的末落而又會覺得婉惜。

其實,讓我感到最可惜的,不是BBS本身,而是失去各站Story版的精華區。那些精華區,收錄了眾多作者的心血結晶。過了這些年,可能連作者本身也沒有原稿備份(若作者習慣在BBS直接寫文,或是硬碟壞掉)。BBS一關站,也意味著好一些文章散佚了。(沒想到這樣的事在數碼年代還會發生)

之前也有人提議過,把一些精華區從備份下來然後在別的地方發表,但卻因為著作權問題而沒有實行。(就算想作者同意轉載,有很多寫手不再上bbs的話大概就沒有辦法聯絡得到了)

 

我心血來潮想上貓園的原因,是因為我想翻看作者LUNASEA的《琉光紀事》。他本來在網站《藍色月光》也有收錄自己的作品,但自從幾年前暫時關站之後就一直沒有重開了。

我在網路上搜尋這故事的時候,也能在一些BBS精華區的網頁版找到,但全都沒有收齊所有章節。

這時候,我想起了以前看過關於Wayback Machine網站的介紹。它是由一個非牟利組織管理的存檔庫,收藏了網路上的各式各樣的網頁。它的特色是會保存同一個網頁於不同時間出現的版本。

於是我到Wayback Machine的首頁去,輸入了《藍色月光》的網址:

按了Take Me Back之後,就看到類似日曆的一頁,顯示了機械人在哪一天曾到訪過:

就先看看最近期,於2009年一月存檔的版本好了。

看來Wayback Machine雖然到訪過網站,但卻沒有存檔。

我回去之前一頁再看2006年收錄的版本,終於看到了有庫存的版本:

上圖紅色箭頭標示的,是可以快速轉換不同時間版本的時間線。

我跟著網頁的連結進入網站,輕易的找到了我想看的故事:

雖然找到了故事很高興,但我也覺得有點奇怪,網頁原本也好好的,就算不更新也可以照樣運作,但為何「暫時」關站了呢?

我實在不知道背後原因。希望LUNASEA不要介意我這樣把舊版網頁挖出來。(鞠躬)

 

我也想過用Wayback Machine找貓咪樂園Story版精華區的庫存版。而它確是有當年貓園網頁版的存檔:

但當我興奮的前去Story版的時候,卻發現庫存僅止於精華區的目錄,當我想進入作者列表的時候,只得到「找不到」的訊息

 

雖然如此,這Wayback Machine也算是蠻強大的了。所以說,把任何東西放上網路公開前要多加留意。因為就算後來刪除了檔案,也難保不會有機械人自動抓了存檔。但是,我還是寧可自己小心,也想要有方法找到舊網頁。若有朝一日Google把它擁有的cache全部公開的話,那就真的不得了。

文章來不及看?把它收進口袋裡吧!

雖然很多人都說不習慣在手提電話的小熒幕看長文章,但在很多情況下(例如在公車上或是在沉悶的會議中…),用電話讀文和看網頁的確是十分方便。

想看小說可以下載電子書版,要看的時候不用連上網路。但若在網上看到好文章,暫時沒有時間看,但電話或平版電腦在外邊又上不到網路(例如附近沒有wifi)怎辦?

Android和iOS都有一個名叫Pocket的app。它可以把部落格的文章,網頁,甚至twitter的短文下載儲存,翻看的時候不用再連上網路。T客邦有一篇詳盡的教學

圖片來源:Pocket

但下一個問題出現了,這樣「見好就收」的不停把文章存起,到頭來是不是有時間去把所有文章看畢呢? XD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讀後感

因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上映而且大賣的原故,網路上掀起一陣懷緬青春時代的熱潮,連香港的部落格也有在寫。為了不讓滿網路的雷炸到,我只好趕快把小說版找來看。

感想嘛,故事很好看(不好看的十萬字小說沒可能在一個週末讀完)。我很認同方文山在推薦序所說,不論情節本身是新穎還是普通,最重要的是說故事的能力。故事的情節越是平淡,就越考說書人的功力。而說故事的最高境界,就是讓讀者明知道結局,但卻令他們還是欲罷不能的追看下去。

故事的重點,卻跟我乍看篇名時的想像有點不同。當我看到「我們一起追」的時候,以為故事會以初戀為引子,側重男生朋友間友情的描寫。但故事的走向卻是相反,是以友情為開端,慢慢把情節聚焦至男女主角之間的關係。還是,我看得太急,看漏眼了? XD

從結局看來,柯景騰跟沈佳宜,一個好動,一個好靜;一個熱血,一個老成,性格上確是不適合當情侶。縱使湊在一起,大概最後也是分手收場。但若柯景騰太早就認定他們之間的差距,太早就認命了的話,這愛情故事就變得淡而無味了。

是的,人總是要死的。但若每天也只抱著這個沒法改變的結局過活,人生還有甚麼精彩可言?

總之,我期待看電影版。就是不知道何年何月才看到就是了。

 

那,我也不免俗一下,來談談自己那遙遠的青春好了。

(下刪一片空白)

喔,大概是這樣,沒有了。XD

從決定要看《那些年》那時候開始,我就一直在思考,若我要寫我的青春故事,那故事的內容有甚麼呢?

起初,我想不出來。

但是,若說我的青春是一片空白,跟我強說自己沒有童年一樣,都是有欠公允的。就算是窩在朋友的家打超級任天堂或是Playstation(「御宅」原本的意思,就是要去朋友的家啊),也都是青春啊。能不能把這種往事寫成小說甚至拍電影,就看那作者的功力了。XD

我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我在那些年的戀愛經驗,不論是暗戀或交往,都比一般人少。嚴格來說,整整五年的中學生涯裡,我只暗戀過一個女生。

單看暗戀的定義,大家就應該知道這青春愛情故事的結局了。XD

很多人都以為,寫愛情小說的人,都是異性緣很好,桃花運走到腳指尖的混蛋。但我卻是相反。

我在十七歲那年開始寫小說,就為了填補現實裡的感情空白,當是一種情感的宣泄。

 

據說現實中的沈佳宜因為電影的關係而成為媒體追訪的對象,令她要離開教職,避到大陸去跟丈夫在一起。原來,整人的終極方法,就是把她的故事寫成一本暢銷小說,再自己當導演把故事拍成一齣賣坐電影!XD

只不過,我沒有九把刀的文筆(更欠缺他的自信),也沒甚麼可能當得上導演,所以我的一眾老朋友大可以放心啦。

就算萬一有人問我,我也不會承認或否認故事人物的真實性就是了。正如我經常說的,「如有雷同,實屬對號入座」嘛。:p

 

最後,來聽聽電影主題曲吧。

 

月半彎,淡如逝水一般 – 《溫哥華的月亮》讀後有感

有網友知道我居於溫哥華,所以介紹我看一本小說:《溫哥華的月亮》。

顧名思義,故事的主要場景是溫哥華。從故事情節來看,時序大概是00年代初。

故事主要由四個女角帶出台灣移民在異地的各種境況和濟遇。說真的,書裡各種女性心態以至她們之間那種既在勾心鬥角,也在互相依賴的關係,自承不了解女性的我實在無甚所感。但最能觸動我的,是作者杜修蘭對於移民生活的描寫。

當我看到故事剛開始時,女主角冒著冷天氣擠公車的苦況時,過往一直都是坐公車上學的我,卻不禁笑道:「有沒有這麼慘?」

但是,往後的描述,對我來說,卻真實得有點觸目驚心。

 

很多溫哥華的華人移民故事都是這樣的:

一九九零年代中,父母兩人,帶著一至兩個十來歲的孩子,以及畢生的積蓄來這個陌生的國度。

若父親在原居地有高薪厚職,或者是老闆階級的,在安頓好家人之後,他就會獨自回到原居地工作賺錢,一年才到加拿大一兩次(由於要飛來飛去的關係,這些父親都被戲稱為「太空人」)。這些家庭都生活富裕,但夫妻和父子/女之間卻要兩地相隔。

若父母都選擇在加拿大找工作的話,則要面對語言障礙,能力錯配,不穩定的就業狀況(很多人移民之後才知道「失業」是怎麼一會事),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壓力。縱有一點積蓄,卻只能坐吃山崩,眼白白看著存款數字逐個月減少。

面對生活的困難和不安,家庭裡的磨擦自然就多,為小事動氣吵架是家常便飯。家中處於反叛期的子女不懂得怎去處理父母的情緒,只能消極地對大人的事,不聞不問。他們有些會跟朋友聯群結黨到處流連,要不就躲在家中沉迷電腦遊戲(我的青春有多少是獻了給《大航海時代II》和光榮的《三國志》系列呢? XD )。

成年人碰面,或是給老家的親戚朋友打電話的時候,嘴上總是少不了抱怨:這是退休城市,了無生氣,悶得很;一年有九個月的天氣是灰濛濛的,看到都覺得討厭;這裡的人都很窮,做生意穩賠;就算有錢賺,都被本地人賺走了;這裡只有冷藏雞,沒有活雞,難吃得很…等等。

 

最讓我吃驚的是,當我看到故事的情節,勾起這些回憶片段時,才發現自己對那段日子已經開始淡忘。這些,不都只是十多年前發生的事嗎?(在「十多年」加上「只是」兩字,足以暴露我的年齡,哈)

回想到那些不太快樂但其實說不上太苦的日子,就會想到,究竟從當時到現在的心境改變是怎樣而來?甚麼時候開始的?是我自己的生活改變了,還是溫哥華變了?

是甚麼驅使我留下?那個誓神劈願說自己畢業後一定會回去香港工作的我到哪裡去了?

世事無絕對,也許有一天我還是會離開溫哥華的,但卻不一定是回香港去了。

那麼,下一個問題是,我有一個可以叫作「家」的城市嗎?08年那次日本行,一個人冒著大雨遊京都那一天,我忽然想到這個問題。那兩年,多了機會到不同的國家去旅行,深深的感覺到其實世界上適合生活的地方其實還很多,就看我有沒有那毅力和恆心去重新適應新的生活。

家,只是個人的定義而已。

 

在初來到溫哥華的日子,我曾想過,會不會一天一覺醒來,我會回到香港的家裡。甚麼移民,甚麼加拿大都只是一場夢。後來,當回到我闊別十年的香港小住時,看到熟悉但卻稍稍改變了的街道,一時間真的有點如夢初醒的感覺。

或許人生本就如夢。甚麼時候醒來,醒來的時候身在何方,卻是我無從知曉的了。

重看《東京80年代》

自從在三年多前看罷《東京80年代》之後,每當我想構思那些到現在還未完工的「回憶系」長篇故事的時候,都會想起這套漫畫。

最近我把它找來從頭到尾看一遍了。在這資訊太多,精神太少(有時間不代表有精神去做有意義的事)的時代,一件作品能完全的看一遍已經很好。翻看這種行為,簡直是種奢侈。

《東80》說不上一套超受歡迎的漫畫,至少在華文讀者圈裡而言。(看在Google找有「東京80年代」關鍵字的中文網頁,我那篇讀後感居然可以排在第一頁,就可想而知了)但我卻對這故事心有獨鍾。

原因,之前已經講過了。

 

我曾經很想這漫畫能拍成日劇(整套漫畫的單行本數剛好是十一本)。但時至今日,根據漫畫故事的時間設定,要改編成劇集卻有困難。

事實上,這故事已經改編過成為網路劇集,但是改為以漫畫裡的男配角為主軸,由速水もこみち(速水直道)主演,劇名為《横浜エイティーズ》(亦即是《橫濱80年代》)。

 

看到故事裡的大學校園生活,難免又會跟自己的大學生活有所比較。

因為聽得太多大一生升不了班被踢出校的故事,我的大一唸得戰戰兢兢(的而且確,確是有同學在大一之後便不見了)。到了大二出現了倦怠期,日子都是得過且過,沒甚麼目標。一直到大三下學期,認識了一班能玩,但卻又很會唸書的朋友,才稍為振作。然後一轉眼,就已經要畢業了。

還記得起初我對於華人學生社團分成好幾個山頭這種情況頗為不以為然。但到現在卻覺得這一種排斥有點無謂。反正社團的功能不都是搞一些活動,讓男男女女認識而已。人家又不是想要改變社會,造福世界,何必這麼認真?

後來大三時有朋友拉了我去當社員。但奈何我的性格被動,還是覺得跟他人格格不入。

人家唸四年大學可以完全改變自己。我那四年裡有甚麼實質的長進嗎?

這問題大概沒有可能有答案。因為我回憶中的大學四年,跟當年事實發生的並不相同。

而兩者的分歧,只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