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

天上的風箏哪兒去了
一眨眼,不見了

有朋友發文時以風箏比喻回憶,令我又想起這首歌,以及,若干年前,我曾送過這張專輯給她。

其實記憶中的她說不上喜歡聽歌。剛開始迷上孫燕姿的歌的我,卻一心想要跟她分享。很多年之後,我才領悟到,送禮不要送自己心愛之物這個道理。

當年的我,已經在埋怨自己笨手笨腳,在她面前總是表現得不成熟。但其實,從剛認識不久,我就知道我和她的性格不合,共通點也少,所以沒有開始就結束是意料中事。(我是這樣安慰自己)

但人總是要犯同樣的錯誤。這些年來,令我曾經稍為心動,想要接近的,大都是性格,志趣,以至背景都和我相去甚遠的女生。結果,當然是明明想靠近,卻孤單的黎明了。

是的,這大概都是我不夠努力的藉口。但努力(與否),其實也是性格的一部分。

誰把它的線剪斷了
你知不知道?

風箏是回憶,線是我們和回憶的連結。那麽,是誰把線剪掉,令回憶隨風消失?

又或許,線其實一直沒有被剪斷。是我們選擇輕輕放手,選擇不再被纏繞。但偶爾,我們會往上回望,在雲端之間,那風箏的輪廓還是在天上若隱若現。

當世事再沒完美

因為林子祥的《衝上雲霄II》主題曲,弄得香港網路一片沸騰,也令人重新注視陳奕迅十年前的舊作《歲月如歌》。

我對此曲的第一個印象,卻是較早推出的國語版《兄妹》:

《兄妹》雖然也是情歌,但講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故事,整體的感覺都帶著自嘲和反諷。這曲(或是應該說陳奕迅)的神妙之處,是在同一個編曲底下,配上了新的歌詞,不同的演譯方式,再加上劇集情節的輔助,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歲月如歌》雖然講的是要離開心愛的人遠去,但聽來帶有朝氣,令人感到豁然開朗。我想這是為甚麼這歌廣受歡迎的原因吧。

這國粵混唱版曾是我在卡啦OK的「開聲歌」:

 

可能是先入為主的關係,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兄妹》。林夕的那首詞有較有故事性,也比較「到肉」。但我每一次坐飛機出門前都會想到《歲月如歌》。

我想我應該先找《衝上雲霄》回來翻看。第二輯嘛,再等一下好了。 :p

好好說,再見

不知怎的,這兩天都一直在聽這首歌。

小關在第一張專輯《關在家》的甜美可愛風格,讓當時的我聽來有點愕然。雖然說不在十六七歲的時候走可愛風更待何時,但我卻期待她能演譯感情更深刻的作品。

這一次陶喆跟她兩師徒合唱,那曲風和題材對味多了。我覺得,若是她能夠在獨唱的部分(例如「如果花謝了會再開/如果錯了的還能改」這兩句)放輕一點點的話,或許可以更增惆悵的感覺。

 

黃婷的詞,勝在夠簡單平實(簡單不代表膚淺沒內涵),沒有甚麼隱喻之類的文字遊戲。最直接的文字,加上好的歌聲,往往才是最能憾動人心。

很多人會因為觸景傷情而被偶爾聽到的歌感動。但一首歌(或是一篇文學作品)讓人感動的更高境界,是就算聽者並沒有相關的記憶(或那記憶已經年代久遠),它還是會讓他/她感受到歌中的情感。

對我來說,這首歌做到了。

二十年,誰沒變

有朋友說過,每逢事件的五,十,二十週年來「大搞」紀念是不合邏輯的行為。無論是五,七,九,十不都是一個數字而已,為甚麼只有「齊頭」數字才得到重視?

也許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隆而重之去對待每一年的紀念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容易令人記得的年份作回顧吧。

 

今年是家駒逝世二十週年。這一個週年,對我來說確是有特別的意義。家駒走的時侯時年三十一歲。而當年還是在唸小五的我,今年也是三十一歲了。

十一歲的我,覺得三十一是個遙不可及的年紀,也覺得在這個年紀出人頭地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到頭來,我發現原來人在三十一歲能夠有家駒的成就是多麼的了不起。

二十年過去,當年追車,迫爆玻璃,得知家駒死訊後痛哭流淚的歌迷們,到今天大概很多都已成為人母,當了初級師奶吧?現在的你們,還有聽《歲月無聲》,《光輝歲月》或是《情人》嗎?

天空海闊你與我,可會變?

 

誰沒在變。

是的,我也變了。隨著時間的過去,當天跟著家姐一起聽Beyond的歌曲,對歌詞似懂非懂的我,一路走來,對那些作品也都有新的理解,新的體驗。

例如,在世界各地的人權和自由備受挑戰的這幾年間,我更能體認《光輝歲月》裡那一句「風雨中抱緊自由」。

又例如,當年覺得《遙望》很沉悶的我,後來慢慢懂得那思念的感覺。

人的看法會變,時代會變。不變的就只有家駒那獨特的嗓音,和他對音樂的執著。

 

通常這種文章,都要以歌曲結尾。但聽了這麼多年《海闊天空》,有沒有另外一首歌好聽呢?

想到這裡,我想起了1991年那年,爸爸帶了家姐和我到紅磡體育館去聽的Beyond演唱會。(真的很感謝我的父母當年沒有反對家姐和我聽Beyond,更掏腰包帶我們去聽演唱會)

因為電視尺度所限,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Beyond四子的形象看來其實和一般偶像歌手沒有太大分別(尤其是唱《真的愛妳》的時候,簡直就像中學生組樂團那般)。但那一個晚上的Beyond,曲風和身體語言都跟我在電視看到的不太一樣。

那一夜,我看到了真正的Beyond。

而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一首在encore時唱的《金屬狂人》。

來,一起呼叫響震天吧!

 

聽盧凱彤唱《早班火車》

在Beyond的歌曲中,《早班火車》算不上是十分為人熟悉。但它卻是不少Beyond歌迷的最愛。

Beyond的歌曲題材都很廣:《大地》和《遙望》是關於鄉愁;《長城》和《爸爸媽媽》都甚具政治意味;《俾面派對》和《我是憤怒》講的是人際關係。

相對於這些曲詞的成熟和深度,Beyond的小量情歌,如《喜歡妳》,遣詞用字之間卻會給人一種青澀和直接的感覺。

就像這首《早班火車》那般,是一個單純的暗戀故事:一個男生,每早在列車上都會見到那個心儀的女生,但卻一直不敢上前認識她,向她表白。

這種故事在當年九零年代初也大概被人略嫌老土,但這種純粹,卻是很多人生所欠缺的。

 

我對Ellen的印象,還是停留於At17的年代。不知不覺間,她已經出道十年了。我到最近才得悉她近年轉戰台灣國語樂壇,有不俗的發展。往外闖,去挑戰自己,才是真正的香港人精神。

當年家駒的Beyond和現在的盧凱彤,也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