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也彼此真的相識過 – 《Before Midnight》觀後感

雖然以前早已聽聞《Before Sunrise》跟《Before Sunset》是經典浪漫電影,但卻一直沒有看過。這當中其實沒有任何原因。直到今年《Before Midnight》(台:愛在午夜希臘時,港:情約半生)上映,在網路上得到好評之後(是的,我也是一隻羊),我才有動力去把前兩集的DVD買回來。

本來,一向不愛去戲院的我是想看完《日出》和《日落》之後,再慢慢等《午夜》的影碟的。但花了兩個星期天晚上看過首兩片之後,卻有想「追看」的衝動。以為《午夜》已經在溫哥華落畫的我,卻發現還有一家在市郊的戲院在播,再過幾天就上映完畢了。

想了兩天後,我決定在公映的最後一晚在下班後開車去看。大概是因為《日出》和《日落》都跟自發性(按:Spontaneity是這樣譯的嗎?)有關,所以我會想做平常不會做的事吧。

那是一家在White Rock(離溫哥華市約四十分鐘車程)的小戲院。播放《午夜》的放影室大概只能容納一百人左右。若我沒有數錯的話,這最後公映有十一人入場:四對情侶/夫婦,兩個單獨前來的女子,只有我一個單身男子。

同事知道我這行徑(我還要冒著雷暴開車回家)之後,都問我:值得嗎?

值得,當然值得。

 

一般來說,看續集電影最讓人憂心的地方就是新作不如前作。但看過《日落》之後,我卻完全沒有擔心《午夜》會不好看。要是這是因為前作受歡迎而硬是要把故事接下去的片,就不會等每九年才出一次。(而且,這系列雖然口碑載道,但卻沒有很高的票房)

在九年前看罷《日落》的觀眾,在看到《午夜》的宣傳片時,一直在心中的疑問終於有了答案:Jesse跟Celine還是走了在一起。但當然,這不代表他們就會live happily ever after,因為,浪漫總是有代價的。

Jesse九年前決定拋妻棄子和Celine在一起,換來對和前妻所生的兒子的愧疚;Celine跟Jesse一起之後意外懷孕,生了一對雙胞胎,要開始扮演家庭裡照顧者的角色,忙得不可開交。兩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也會有不習慣的時候。而Jesse想一家搬去美國,好讓他多接近兒子,就成了兩人最後爭吵的要點。

 

故事的劇情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如有錯的話請指正,畢竟人過三十,記憶就不太可靠了XD):

  1. Jesse送別兒子後,一邊開車,一邊跟Celine的對話。
  2. 這部分主要是交代《日落》結束之後所發生的事。若果《日落》開頭的對話是成熟男女的對話,這一部分就是老夫老妻的對話了。

  3. Jesse跟Celine和邀請他們到希臘的朋友聚在一起,談論關於男女關係的種種。
  4. 不同年齡層的人都對愛情有不同的看法:年輕人慣於依靠科技去維繫長距離戀情;中年人在戀愛之餘想有自己的空間;老年人在老伴先走一步之後,要面對「遺忘」這不可抗力,從而發現世間一切都只是過渡性質而已。

  5. 朋友們特別為Jesse跟Celine準備一晚在飯店的二人世界。終於能夠獨處的兩人,在前去的途中遊山玩水時有一段長長的對話。
  6. 這一段是本系列觀眾再熟悉不過的「邊走邊聊」模式。聽到他們天南地北的對話,讓我有點驚奇:為甚麼他們在一起快要十年,還是這麼有話聊,連兒時回憶也還未說完?這問題,在他們的對話中可能已經暗示了答案:自從雙胞胎在幾年前出生之後,兩人已經好久沒有機會獨處聊天了。這就是家庭生活的現實吧。

  7. 在飯店的房間內,幾乎就要成其好事的兩人,因為一通電話而觸發連串爭吵。最後Celine氣到跑掉了,要Jesse到後來在外邊找她。
  8. 這無疑是故事的高潮所在。我覺得,兩人都是敏感的人。敏感的人最讓人受不了的地方,就是往往會把微細的事放大而吵翻天(至少在旁人的眼中是這樣)。吵架的情節很難寫,也大概很難演,但看著男女主角反覆的爭吵,平靜,再爭吵,再平靜…是真的會感覺到那真實感,覺得這是一場夫妻之間真正的,有起有伏的爭執。這是本片超越前兩作之處。

 

我看到有評論認為,《午夜》裡主角之間的意見分歧和爭吵,破壞了前兩作的浪漫氣氛。但我覺得,導演和兩位演員想拍的,並不是脫離現實的荷里活的愛情喜劇,所以沒有破壞不破壞的。這三齣電影要呈現的,是Jesse和Celine兩人如何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去面對不同階段裡會遇上的事。

正如Ethan Hawke在一個訪問裡說,真正的浪漫,是看到人真實的一面。

 

Celine: I feel close to you.

(我感覺離你很近)

Jesse: Yeah?

(喔?)

Celine: But sometimes, I don’t know? I feel like you’re breathing helium and I’m breathing oxygen.

(但有時候,我覺得你呼吸的是氦氣,我吸的是氧氣)

兩個在一起的人,究竟要離對方多近?或許這樣說,是不是離對方越近,就真的能夠完全理解對方心中所想?

或許,戀人之間保留著一點神秘,讓對方看不透,一直探索下去,才是讓愛情歷久常新的要訣?

 

Jesse: It’s not perfect, but it is real.

(它不完美,但它是真的)

人在未找到另一半的時候,總抱怨緣份難尋。但緣份來了之後,要留住真愛,卻是難上之難。

 

Natalia: Like sunlight, sunset, we appear, we disappear. We are so important to some, but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

(我們出現,我們消失,就像日出日落那般。我們對某些人來說是重要的人,但其實我們都只是過客)

繼前兩作之後,《午夜》也是一個open ending。(Jesse和Celine在最後一幕看來和好了,但誰能擔保他們在鏡頭轉開之後又開始爭吵,吵到分手?)

樂觀的人會說,他們這麼合拍,這麼愛對方,而且為了一對雙胞胎,一定會努力維繫這段關係的。悲觀的人會說,他們之間已經有了不可踰越的分歧,而且還各自有過外遇,關係不可能會長久。(這麼說來,這電影也可以用來作愛情心理測驗)

我覺得,Jesse跟Celine在這電影曲終人散後會不會together ever after(不論是否happy)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經過從前錯過的遺憾之後,在這九年裡實實在在的和對方在一起,也真的為了對方努力過,犧牲過。若最終兩人還是要分開,那真的是沒有辦法的事。但至少,他們之間不會再有憾。

就如Natalia所說,無論人與人之間的結果如何,到頭來一切都只是暫時性的而已。

 


《Before》系列的三個open ending,其實是給觀眾的思考習作,讓他們看完電影之後回家慢慢去想出自己的答案。

《日出》的習題是:一時的激情可以轉化作細水長流的愛情嗎?

《日落》要問的是:為了回憶裡的愛情,放棄各自現時的另一半,值得嗎?

而《午夜》讓觀眾帶回家的習作是:當愛情不再新鮮時,要如何走下去?

在《日出》的九年之後,導演和編劇(也即是飾演男女主角的Ethan Hawke跟Julie Delpy)在續集裡把他們心目中的答案告訴觀眾,然後把故事延續下去。《日落》的九年之後也是如是。那麼,九年後我們會看到《Before Noon》嗎?

再多一點逗留,如果你愛過我 – 《Before Sunset》觀後感

看罷《Before Sunrise》,當然就要看續集《Before Sunset》(台:愛在日落巴黎時,港:日落巴黎)。在觀眾的心目中,兩部作品的關係已經比一般的前集續集更密不可分。英國《衛報》在2010年評選有史以來最好的浪漫電影時,乾脆把兩作一拼點評。(它們是第三名)

 

看《Before Sunrise》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應該在年輕一點的時候看。看《Before Sunset》時,我就覺得時間剛剛好。大概,那是因為戲中的男女主角的年紀跟我現時的年齡相若吧。兩人初遇的時候,都是在聊工作,社會問題這些「成熟」的話題,聽起來是多麼似曾相識。

經過九年之後,兩位主角成長了。驟眼看來,Celine的面容清減了,眼角的旁邊多了皺紋,臉上的稚氣也不復見。但是,她的一顰一笑,卻散發著另一種不同的魅力。Jesse雖然還是蓄著鬚,但卻已經不是昔日那身無分文,吊兒郎當的大男孩,反而多了一點點Tom Cruise的味道。(也正如某香港知名blogger所說,由不情願付鈔變成搶著付鈔了XD)

 

故事一開始,觀眾看到Jesse把自己和Celine相遇那一天的經歷寫成小說後成為了作家。在巴黎的新書宣傳會上,Celine去找Jesse,觀眾終於知道兩人在九年前的六個月後並沒有再見,這九年來也失去了聯絡。

因為Jesse要在當晚趕搭飛機回美國的關係,兩人相處的時限比上次還要短促,就只有一個多小時而已。

兩人還是老模樣般的一路走著,在言談中慢慢的讓觀眾知道他們這些年來的生活:Jesse跟女友奉子成婚,但其實卻不愛對方;Celine曾經去過紐約生活幾年(同一時間Jesse也搬了去紐約),感情生活一直也不順遂。

從一開始,Jesse的態度顯然比較積極(縱使他是有家室的那個),每當Celine說要說再見的時候,總是在找藉口,一時提議要搭觀光船,一時說要載她回家,到了Celine的家又說要聽她唱歌。反之,Celine一開始時比較含蓄,直到在車上卻一下子爆發出來。原來,兩人一直都忘不了在一起的那天。

觀眾可能很自然就會想,到底是因為他們之後的感情生活不愜意才會想念對方,還是因為他們太想念對方,才導致和別人相處得不愉快?這個問題,大概連當事人也回答不了。

至於Jesse最後有沒有趕上那班機,結局沒有明說,一切有待下回分曉了。

 

Celine: I was having this awful nightmare that I was 32. And then I woke up and I was 23. So relieved. And then I woke up for real, and I was 32.

(我在惡夢中夢見自己已經三十二歲。我醒過來時想起自己是二十三歲,心頓時安了。但到我真的醒過來的時候,原來我是三十二歲)

是的,有人也快要三十二歲了(默)。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充滿疑問的年齡:我在之前的十年有好好為未來努力過嗎?現在才來努力會不會太遲?我還有心力去努力嗎?我有好好享受過青春嗎?只談過一次戀愛會不會太少?到了這個年齡,我是要堅持故我,還是要改變自己?

真是一場惡夢。

 

Celine: Even being alone it’s better than sitting next to your lover and feeling lonely.

(孤單一人總好過在愛人身旁感到寂寞)

很多人都誤解孤單等於寂寞。當我跟人說我一個人去旅行,或是一個人去看演唱會的時候,總會有人問:這不是太無聊了嗎?

但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說,最令人難受的寂寞,是要面對一個(或是一班)完全不了解自己的人。當身旁的人都理解不了自己心中想法的時候,那些旁人其實跟一堵牆沒有分別。

 

Celine: I guess when you’re young, you just believe there’ll be many people with whom you’ll connect with. Later in life, you realize it only happens a few times.

(我想,當你年輕的時候,你會以為往後你還會遇到更多心靈相通的人。到年紀大了,才發現其實這種相遇只會發生幾次。)

Jesse: And you can screw it up, you know, misconnect.

(你還有可能會弄砸了,就這樣就錯過了)

有時翻看ICQ裡,那些跟(已經失聯的)網友的對話紀錄,會覺得自己很容易就跟對方暢所欲言,認識新朋友不是那麼一件難事。但真正聊得來,十幾年來還有聯絡的,卻少之有少。當看清這個事實之後,就變得沒那麼積極去結識新朋友了。

又或許這麼說,大家都已經懶得把自己的心路歷程一次又一次的搬出來跟新認識的朋友分享了。

 

Jesse: You want to know why I wrote that stupid book?

(你知道我為甚麼寫這蠢斃了的書嗎?)

Celine: Why?

(為甚麼?)

Jesse: So that you might come to a reading in Paris and I could walk up to you and ask, “Where the fuck were you?”

(等你來我在巴黎的讀書會的時候,我可以親口問你:「你他媽的為甚麼那天沒出現?」)

能為一個人寫一本書,把自己對對方的感情傾注每一頁紙上的字裡行間,是件美事吧,我想。縱使那段感情最後可能是無疾而終,但至少還有文字可以印證它曾存在過,不至於到頭來一無所獲。

但這種事,跟遇上知己那般,是可遇不可求的。

如果我是男主角

話說,要寫一個好的故事,首先要了解主角的性格,再以主角的角度來釐定他的行為以至劇情的發展。

那,若果我是《Before Sunrise》裡的Jesse,那故事是如何的呢?就由劇情的開始講起吧,不會花太多時間的。

截圖來自Tumblr

 

在一列歐洲的長途列車上,我和女主角坐在車廂的前後兩端,本來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忽然間,坐在女主角旁邊的一對夫婦開始吵起架來,還越吵越大聲。她受不了,拿起了行囊起身,往車廂的另一端走去。

正在裝模作樣地看書的我,只見她在我旁邊隔著走廊的坐位放下東西,坐了下來。我看了她一眼,心想,咦,她蠻漂亮的。

吵架的夫婦還未有停止的跡象。這時候,我和她互望了一下,交換了一個無奈的表情。我有想過跟她打開話題,問她那對夫婦究竟在吵甚麼?但卻因為不知道她會不會講英語,我又不敢問而作罷。

之後,我不時抬起頭來偷看她,只見她埋首在書裡,沒有再望過來。

列車到達我的目的地維也納後,我拿起我的行李,往她的方向望去。她還是看著她那邊的窗外。

我下了車,列車開出之後,我就沒有再見過她。

完了。

 

我這版本十分簡潔吧? XD

甚麼?連續三天講《Before Sunrise》很悶?好啦,下次來聊另一齣電影:《Before Sunrise》的續集《Before Sunset》吧。  :p

在日出之前,能不能再看一眼你的臉 – 《Before Sunrise》觀後感

看完《Before Sunrise》(台:愛在黎明破曉時,港:情留半天),我的第一個感想是:我應該早十年看這電影的。只因為,那個稍為較感性,較為浪漫的我,大概會對這電影的感受會更深。

 

電影取景於奧地利維也納,但男女主角卻沒有去參觀甚麼名城古蹟,也沒有去看甚麼壯麗的景點。鏡頭裡,男女主角就在大街小巷中走著,隨意的走進唱片店逛逛,或者在酒吧或咖啡館坐下來。這才像是偶然相遇的一男一女在陌生的城市會做的事。

劇情全靠主角間的對話來帶動,讓觀眾慢慢探索兩人對愛情和人生的想法。這一點讓我想起十幾年前台灣BBS的網路小說,很多也是以對話為主的敘事方式。大概那是因為作者的資源所限,不能對場景設定有太深入的研究吧。

但是,這種說故事的方式大概不是人人也可以接受就是了。我倒是覺得很不錯,大概是因為我本來就是喜歡靜靜的在公車上或在餐廳裡聆聽附近陌生人的對話吧。XD

 

Jesse: Alright, I have an admittedly insane idea, but if I don’t ask you this it’s just, uh, you know, it’s gonna haunt me the rest of my life

(我這個念頭應該是太瘋狂了,但若我不開口問你的話,我大概會一世都會後悔)

一個人旅行的人,大概也會期待過在旅程中會有這麼一個遭遇:在火車上,或是在飯店的餐廳裡,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遇上一個人。

那個人和自己不同(例如國籍),但卻能找到共通的地方(例如講同一種語言),他/她不需要是俊男/美女(但若是的話也不拘啦),但在對話的時候會隱隱的有一種感應。

因為各自來自完全不同的圈子的關係,兩個人可以毫無顧慮的說各式各樣的事,例如說出從小怕黑的原因,或是探討為甚麼兩個人上床之後要吸煙,又或者討論一個簡單的問題:人生,究竟有甚麼意義?

能不能遇上這麼一個人,大概跟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我就大概沒有這種緣份了

 

Celine: You know, I’ve been wondering lately. Do you know anyone who’s in a happy relationship?

(你知道嘛,我最近都在想關於交往的事。你有認識誰是在開心的交往中嗎?)

Jesse: Uh, yeah, sure. I know happy couples. But I think they lie to each other.

(唔…有吧。我認識的情侶中也有很快樂的。但我覺得他們都是在互相欺騙。)

無論兩個人之間有多親密,他們大概也不會(或是沒法)把自己的一切的想法和感覺讓對方知道。那些沒有說的部分,算不算是欺騙對方?

最終的問題是,究竟被蒙在鼓裡會比較快樂,還是赤裸裸的把一切攤出來才比較痛快?

不同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答案。

 

Celine: But then the morning comes, and we turn back into pumpkins, right?

(但到早晨時,我們會變回南瓜吧?)

有時限的愛情,會來得特別深刻嗎?

人在二十五歲之前,總是以為自己有著無限的時間。當一對年輕的戀人遇上確切的時限(例如要趕明天一早的飛機,或是下個禮拜就要各自開學)的時候,才會驚覺要抓住一分一秒,不要沉醉在轉彎抹角的曖昧遊戲,而是真真的去貼近對方,感受對方,只希望在時限到達之前,留下一段到時限過了久久之後還是不能忘懷的回憶。

也就是因為片中那段回憶讓男女主角難以忘懷,所以才會有續集《Before Sunset》了。

墨爾本印象

看棧主介紹康泰旅行社在墨爾本拍攝的廣告短片(或作「微電影」),確是有把墨爾本的風光拍攝下來,值得一看。

 

我的觀後感(有雷):

  • 喜歡旅行的人(而不是「放假時想離開香港一下」的人)真的會想跟旅行團嗎?
  • 就算歌曲好聽,也切忌在片中不分場景不斷播放
  • 導演是有心引導觀眾以為女主角跟導遊是會有感情發展的。但如YouTube上的留言者所說,若導遊追走了女主角,會給人有欠專業的感覺吧?(男生們可能不會讓女朋友獨自參加這旅行社的團了 XD)
  • 時下好像很流行製造這種「期望管理」的驚喜(即是讓對方失望,然後再突然送上喜訊或禮物)。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相對的心情反差確是會讓對方感到更加難忘,但這是建立長久互信關係的方法嗎?當片中女主角跟男朋友說「你以後不用再找我了」,男朋友還不立即現身或說明真相,膽子還不小。難道他不會怕她心死了,哄不回來?
  • 飾演女主角的王敏奕蠻漂亮的。 :p 但在旅行的場景中,她的妝化得略嫌太濃了,減少了在旅行中的感覺
  • 至於片中那古董相機的問題,請看棧主的分析

 

因為參加學術會議的關係,我六年前曾到過墨爾本,逗留了幾天。我對那地方頗有好感。它是個多元,悠閒的城市(後者可能與旅行者的心情有關XD),天氣好的時候的風景很漂亮。這些特點都跟溫哥華有點相像。所以2011年墨爾本代替了溫哥華成為世界最宜居城市,讓我一點也不意外。

片中介紹過的Flinders Street Station
St. Kilda Beach
Melborne Tower上的晚霞

看著短片中那些我到過的地標和名勝,我只是想,甚麼時候有機會再去澳洲呢?

 

當年的旅程總結:http://blog.deepmist.net/archives/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