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轉貼的一篇《港人錯別字 Top 10》,一直以來都(相對來說)人氣甚高。說來也真汗顏,自己部落格裡最受歡迎的文章,居然不是自己寫的。(當年在xanga貼這文,也只是想跟朋友分享而已)
但我也慶幸有不少人會關心錯別字(或是哪個字是錯別字)的問題。所以,我想在這裡發表一下我的業餘意見。
不只一次聽人說過,寫錯別字沒有甚麼大不了。文字是用作溝通,大家都看得懂不就沒問題嗎?
乍聽之下,也好像有點道理。反正字詞的寫法都是古人定的,為甚麼現代人就不可更改了?
但是,這種說法卻忽略了漢語方塊字的特性:每一個單字,都有其特定的意思。而一組詞語的意思,是由詞中的字義組合而成。例如「抽筋」(這是隨手拿起書看到的詞語XD)的「抽」和「筋」本身都有自己的意義。但如果把這詞語寫成「抽根」甚至「秋根」(粵語同音字),名詞本身的意義就不能從字裡看出來了。
而一些詞語的寫法跟典故有關,例如「倒楣」是指家門門楣倒塌,意喻家運不濟。若寫成常見的「倒霉」的話,這「霉」究竟是怎樣倒的?
有人一定會問,又不是玩問答遊戲,懂這些典故作甚?這些典故的作用,就是讓人在學習時較容易記得詞語或成語的意思。若是一個成語的寫法被改得七零八落,讓人講不出典故的話,學習那成語的意思時就只能靠強記,無疑增加了學習的難度。
當然,在現實世界裡,哪一個是正字,哪一個是錯別字,有時候會存在灰色地帶(因為詞語典故不明,或兩個寫法都已深入民心),例如前文提及的「儘快」跟「盡快」或「緣分」跟「緣份」。但是,若是以得過且過的態度去對待寫錯字的問題,漢字背後的意義就會慢慢流失。到時不如乾脆把中文羅馬化好了。既然字的本身失去了意思,為甚麼還要去學這麼複雜的方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