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我走》遲來的觀後感

劇名:わたしを離さないで
譯名:別讓我走
原著名稱:Never Let Me Go
首播:2016年冬季星期五22:00
主演:綾瀬はるか(綾瀬遙),三浦春馬,水川あさみ(水川麻美)

其實上年年中已經看畢此劇。但看完後心情感到很複雜而不知道怎去寫觀後感。直至最近原著作者石黑一雄成為新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後,這部作品的資訊再次出現於社交網路上,我方才再想起一些關於故事的感想。

《別讓我走》的原著小說《Never Let Me Go》是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2005年出版的作品,同名的電影版(由Carey Mulligan,Keira Knightly及Andrew Garfield主演)於2010年上映。在日本方面,這故事在2014年被改編為舞台劇(主演為多部未華子,三浦涼介及木村文乃)。

日裔作家寫的一部英文作品,能夠改編為英語電影及日語戲劇,我覺得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警告:以下部分有劇情描述)

 

在《別讓我走》的平行時空裡,人類複製的科技在數十年前已得到重大突破。此後,政府有系統地製造複製人,採摘他們的器官來移植給病人。其中一些複製人兒童被安排在一家寄宿學校生活。劇中的三位主角就是當中的學生。劇情主要描述他們在學校的生活以及之後的掙扎。

在劇集開始時,在討論板上有論者把故事的設定跟美國電影《絕地再生》(The Island)比較。我也先入為主,以為故事的主角們就跟《絕》的主角那般,並不知曉自己是複製人(而外間也對他們一無所知)。當劇初的新人老師發現學校用近乎洗腦的方式向學生灌輸「捨己為人」的概念時,我還以為她會向外界舉報。但她被校長訓話一頓後,卻只是絕望地保持沉默。

原來她到學校任教的時候,是一早就知道的。

隨著劇情發展,主角們出來社會之後,我才發現,其實所有人(包括複製人本身)也知道複製人的命運:重要的身體器官被採後,無法再活的複製人就會被焚毀丟棄,結局和牲口無異。

我覺得,故事裡的複製人可以作為一個比喻。現實生活中(還)沒有複製人,但世界上卻也有人廉價地出賣自己的勞力,燃燒自己的生命(例如製造成衣的廉價勞工,或是為外判商打工的清潔工人)。他們所做的事,卻支撐著現代社會的運作。

社會大眾對他們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大都對他們的景況無動於衷。原因,從「我也不能做甚麼」,「不關我的事」,到「現實本應該就是這樣」都有。

一個穩定的社會系統之所以無法撼動,除了因為強權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大眾的不作為。

 

面對這個(對複製人來說)不公義的制度,劇中出現了兩種態度:像其中一個寄宿學校的學生那般,連結同情複製人的人類密謀反抗,或是像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們那般,一邊試圖令複製人有一個有意義的童年,一邊嘗試在體制中改革制度。

這有點像某地的政治現況。

令觀眾感到失望的是,兩種路線都是而失敗告終:反抗者被軍警鎮壓,逃過追捕者在大眾面前以死鳴冤卻無人理會;校長和學校處處向制度妥協(例如把逃跑的小童交出去,大概就是換取制度容許學校繼續存在的交換條件),但最終也難逃被閉關的命運。

我有時會想,到底學校所作的是不是好事?受過教育的複製人們,童年確是比較充實,長大後跟其他複製人比較也好像高人一等。但這也意味著,他們自我意識會比較高,也可能因為自身不可抗的命運更覺痛苦了。

這麼說來,與其等待那永不會發生的外來改變,倒不如奮起反抗,不成功便成仁,痛痛快快作個了斷?(尤其是像故事中的複製人,反正都是一死而已)從這角度看,也許就能了解勇武抗爭路線的吸引之處了。

 

除了社會和道德議題之外,《別讓我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兩個女主角恭子(綾瀬遙)和美和(水川麻美)之間那自小相爭,相妒,卻又相依的複雜關係。相對來說,恭子和友彦(三浦春馬)的感情線就相對失色了。

美和自小就對恭子心懷嫉妒,總是有意無意的傷害恭子(無論是小時候偷走恭子珍而重之的CD,還是後來想搶走友彦而揭露恭子的秘密)。在一般的環境下,兩人大概都會憎恨對方,能不見就最好離對方遠遠的。

但無父無母,孤立無援的她們要長大和生存,就只能靠對方扶持。久而久之,就有了一種互相依存的情感,長大後更會認定對方是世上最懂自己的人。

所以,恭子才會決定盡心盡力的去照顧器官被摘後身體虛弱的美和。也因為往日的情誼,兩人最終和解,一起面對美和生命的終結。

 

P.S. 水川麻美的演出令我有驚喜;雖然我也喜歡看綾瀬遙演喜劇,但總覺得她演沉重的戲劇時有另一層的深度。

長週末的第二天

長週末的第二天,回到母校閒逛。

天空是蔚藍的,校園是安靜的,一個人是自由的。(這是什麼鬼)

昨天吃晚飯時,收到一女性朋友的訊息,問我是不是跟誰誰誰在交往?我否認之餘,完全一頭霧水。為什麼她忽然在這時候問我這問題?

不久之後,擦了擦臉書,看到幾張照片後有了頭緒。大概,就是幾個女人聚在一起,大家忽然想知道當中一人的前男友現在有著落了沒?

(問我那問題的朋友,請不要在這裡留言對號入座了)

《伊藤君A to E》的最後一集,莉櫻毒舌的分身嘲笑自己道:只跟一個人交往過的沉重女,不懂裝懂的當著愛情作家,能混到現在還真是了不起啊。

若把性別從女換成男,以上的話好像對我也適用。寫《妙妙》時,我也在想,這是不是只是一部有女主角的遊記?

對星座素有研究的朋友得知我的「紀錄」後感嘆道:「這不是雙魚座啊!」

雙魚座這般多愁善感的人,會把感性注入不同的地方。有些人把感情投入愛情裡,換來精彩的感情生活;有些人會把感性用在創作,寫出感動人心的作品。

而我,大概都把感性倒到海裡去了。

《東京女子圖鑑》觀後感

 

劇名:東京女子図鑑(東京女子圖鑑)
首播:2016年12月網路劇
主演:水川あさみ(水川麻美)

(警告:內有劇情)

如同《東京傷情故事》,我也是衝著劇名中「東京」二字去看這劇集的。也許我其實與十九歲那年,第一次看《戀愛世代》的我沒兩樣,對這城市的一切著迷和好奇。就如故事開始時,中學時代的女主角那般。

雖然此劇每集只有二十多分鐘,但箇中有不少細節值得一再回味,製作毫不馬虎。

「你還覺得東京是閃閃發亮的嗎?」

故事的尾聲,女主角綾歷遍情傷,也對自己在東京二十年來是否有得著而感到迷惘。遠避故鄉的她,有萌生過離開東京的念頭。但最終,她還是選擇回去,繼續尋覓屬於自己的幸福。

為什麼她會回去?在鄉下當個大人物不好嗎?

「怎麼你去了東京幾年,講話怎麼變得這麼尖酸刻薄了?」

「是二十年啦!」

沒錯,原來不知不覺間,綾已經在東京生活了半輩子了。當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後,不論開始時對那地方的感覺是喜愛還是厭惡,人的性格,價值觀,和行為也會隨年月慢慢的跟當地同化。一轉眼,就發現自己已變得跟原居地格格不入。(更有可能的是,移居者變成了非此非彼的「中間人」)回去的路,早已經斷了。

綾早已融入了東京這城市(雖然她進不了那港區貴族的世界,但那是連東京在地人也是遙不可及的)。她早已習慣尋找

人就是要到了某個年紀,經歷了多少無常,才了解世上無論是婚姻還是愛情都未必會是永恆的。人生,並沒有一個叫「以後一直幸福快樂」的終點。到頭來,當尋找幸福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追尋幸福的過程本身或許已經變成人生的意義,也就是命運的歸宿。

《爸爸活》觀後感

 

日語原劇名:パパ活
譯名:爸爸活(意思大約是女生尋找支助自己的「爸爸」)
首播:2017年夏季網路劇
主演:渡部篤郎,飯豊まりえ(飯豐萬里江)

花了兩晚看完此劇。在這裡扼要的說一下觀後感:

隨著社交網絡發展,這種年輕女生與中年男性約會以換取「金援」的現象在日本和歐美都成為了坊間討論的話題。《パパ活》在這「流行」的主題下,也有不少在以往劇集中見過的「傳統」的元素:年輕女生缺乏父愛而被中年男士吸引;夫婦因為子女意外過世後變得疏離;以及,女生之間微妙的友誼。

(我看過的)野島伸司筆下的劇本都是像洋蔥般,剝了一層又見一層,層層都有轉折,每一集都會揭露各式各樣的秘密。看他的劇集前千萬不要看劇透。(很可惜我在看這劇的評論留言時得知男女主角的結局…)

這劇的好處在於它的短:共八集,每集二十多分鐘,一個晚上就可輕鬆完食。但是,正因為「野島式」劇本的轉折繁多,如此有限的篇幅令主角每次心態上的轉變都沒有太多鋪陳。一眾角色的情感都大都只依靠對白表達,有時候會覺得前後矛盾(因為沒有看到「為什麼他會改變想法」的經過),說服力略為打了折扣。

若這劇本大綱製作成一般日劇的長度(十至十一集,每集四十五分鐘),故事會更完整。看畢全劇後,我甚至有「這是濃縮版嗎」的錯角。 XD

之前沒看過飯豐萬里江的演出。她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外形有點像新垣結衣(應該是短髮的關係)。劇中她所飾演的女大學生杏里並沒有甚麼專長(修讀法國文學卻連法語對話也不通),也不是大美女。其實這種角色卻是最難演繹,畢竟普通人就在你我身邊,演得不像一眼就看得出了。飯豐的演出算是不過不失,但有些地方(例如長篇獨白時)還是需要多加磨練。

從設定來說,渡部篤郎飾演的栗山航可以說是三十歲以上男性偶像:大叔的年紀但沒有大叔的身形;通曉外語;面對任何事都泰然自若,一切都心裡有數;最重要的是,年輕女性如杏里都對他趨之若騖。所以,我有理由相信這是一齣男性向的劇集。

(在Google圖像搜尋輸入「パパ活」,得出的結果都是一堆年輕的正妹照片。找了好一會才找到這張…)

風箏

天上的風箏哪兒去了
一眨眼,不見了

有朋友發文時以風箏比喻回憶,令我又想起這首歌,以及,若干年前,我曾送過這張專輯給她。

其實記憶中的她說不上喜歡聽歌。剛開始迷上孫燕姿的歌的我,卻一心想要跟她分享。很多年之後,我才領悟到,送禮不要送自己心愛之物這個道理。

當年的我,已經在埋怨自己笨手笨腳,在她面前總是表現得不成熟。但其實,從剛認識不久,我就知道我和她的性格不合,共通點也少,所以沒有開始就結束是意料中事。(我是這樣安慰自己)

但人總是要犯同樣的錯誤。這些年來,令我曾經稍為心動,想要接近的,大都是性格,志趣,以至背景都和我相去甚遠的女生。結果,當然是明明想靠近,卻孤單的黎明了。

是的,這大概都是我不夠努力的藉口。但努力(與否),其實也是性格的一部分。

誰把它的線剪斷了
你知不知道?

風箏是回憶,線是我們和回憶的連結。那麽,是誰把線剪掉,令回憶隨風消失?

又或許,線其實一直沒有被剪斷。是我們選擇輕輕放手,選擇不再被纏繞。但偶爾,我們會往上回望,在雲端之間,那風箏的輪廓還是在天上若隱若現。